html模版如何能成為一個網紅?
(原標題:【鈦坦白】從傳播學來說,網紅“躥紅”的法寶是什麼?你如何成為一個網紅?)

摘要: 是什麼讓“網紅”產生的周期和頻率迅速加快?網紅的助推器是什麼?

(本圖片由視覺中國授權鈦媒體使用)

第15期鈦坦白:網紅“養成計”

特邀鈦客:常寧,鈦媒體認證作者,曾連續三年獲得“鈦媒體年度作者”榮譽,同時也是中國傳媒大學博士,高校教師。專註新媒體傳播、受眾和消費者調查研究,關註報道世界新興技術發展及其商業化進程。微信公號“科技常評論”(kejichangpinglun)

下面是第15期鈦坦白的幹貨,由常寧整理:

自2016年初開始,媒體對於“網紅”話題的熱情一直持續到瞭現在,並且不但沒有降溫,反而愈來愈引起大傢討論的興趣。之所以討論的多,是因為,業界從“網紅”中看到瞭利好因素,希望通過有效的討論找到一條能解決“網紅經濟”鏈條的辦法。就像前兩年,媒體樂此不彼的討論“自媒體”生存之道那樣。

關於“網紅”的文章有很多,加上2016年Papi醬突然紅的發紫,大傢對於“網紅”未來發展的更多幻想都被最大程度激發出來。最近關於網紅的文章有這麼幾類:Papi醬如何火起來的“方法論”;Papi醬幕後推手的“陽謀論”;熱捧Papi醬這個女子的“八卦論”;痛批Papi醬與羅振宇合作的“擔憂論”;討論網紅今後發展的“策略論”。

這篇文章則希望從傳播學角度入手,從幾個方面分析解讀為什麼我們已經到瞭一個網紅應接不暇的時間?

這裡用“時間”而沒用“時代”,是因為“時間”是一個周期並不太長的階段,而“時代”會顯得過於漫長。因為,新生代網紅的迅速躥紅就發生在這兩年,並且網紅出現的頻率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。大傢想一想,前些年,當芙蓉姐姐、鳳姐、奶茶妹妹等這些網紅火起來時,雖然也是很快,但他們“紅”的周期,或者說,被人“談論”的時間比較長。而今天,在我們還未記住前一個“網紅”的名字時,下一個“網紅”又迅速崛起,他們出現在各種領域。

是什麼讓“網紅”產生的周期和頻率迅速加快?

1、土壤:社交媒體環境迭代加快

自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現,國內才真正拉開大眾社交媒體時代的序幕。2009-2012年間微博仍然是主流的社交媒體。但2011年初微信的出現,讓社交媒體環境又發生瞭一次大的變化,微信開創瞭移動端社交圈子的新階段,到2013年微信用戶迅速達到6億多。自此,國內兩大社交媒體平臺的地位最終確定下來,微博走新聞路線,微信走社交路線。但從2014年開始,垂直領域的社交產品開始發力,出現瞭許多小眾化的社交產品,比如唱吧、秒拍、美拍、B站等等。而垂直社交產品的方向也更加細分,有興趣社交產品、短視頻社區產品、二次元社交產品、彈幕社交產品等。越來越多的創業人士想進入垂直社交產品領域。也就在2015年,“網紅”也進入爆發期。

雖然,垂直社交產品正在興起,但國內用戶對社交應用的使用深度還不夠。隨著電商、遊戲、視頻,甚至在線教育、互聯網金融領域也都紛紛引入社交元素,它們不斷帶動用戶規模和提升用戶粘性,國內垂直社交產品應用即將迎來爆發期,也會有較大空間。

雖然像微博、微信這樣的大眾社交媒體仍會一統天下,但社交媒體正在從“大眾社交媒體”或者說“綜合性社交媒體”進入“小眾化社交產品”時期。用戶群也正從“普通大眾”向年輕人群體傾斜。這些豐富的垂直社交產品大多基於人的不同興趣、愛好、需求而設計,這意味著,未來人們的線上圈子生活會更加細分化。我們不隻是賴在微信上刷朋友圈,我們可以去逛唱吧,我們可以去美拍裡玩,我們可以秒拍,我們可以去B站使勁兒吐槽…….

2、發酵:當社交媒介環境越來越朝需求、興趣、愛好、個人追求等方向細分和延伸的時候,在這些小眾化圈子上會發生什麼?

(1)在這些小眾化的垂直社交產品裡,個人的興趣、需求會更大化被滿足;

(2)去中心化明顯,人人平等的產品設計,讓個人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。不像微博那樣,即便你在高大上的圈子裡,但你可能覺得永遠不屬於這裡,或者你覺得沒有話語權。

(3)在小圈子裡,個人“成名”或“被突出”的權利被更大化尊重。你會給唱吧圈子裡的朋友或者美拍社區裡的人點贊,但你更加確信,“我的作品”也不差,既然都是普通人,我們之間沒有太大差別。除去幕後運作公司的因素,再除去個人創作手法、創意等因素,正常而言,其實每個人“被突出顯示”出來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。這會激發人們不停地在這個圈子平臺上生產“新作品”。

因此,社交產品通過功能的設計對個人行為進行激勵,會促使普通人“分享”信息的欲望,更確切地說,是“分享”自己的作品、觀點和看法的欲望。當精英化“名人”路線遙不可及時,小眾化社交平臺無疑給瞭他們最大的動機,也讓他們十分願意參與進來。因為這種努力參與是有方向感的,並且有確定感,也有把握,並不是遙不可及的。因此,那些別出心裁、標新立異的人(papi醬反常規的有趣,艾裡克克也是反常規式的搞笑和幽默),或者那些不甘平庸的又自認為比別人優秀的人,或者那些不得志的普通人,他們更具“努力”的動機。

而垂直化社交平臺就給普通用戶提供瞭空間和環境。同樣也給那些“制造網紅”的公司提供瞭最大的便利,也給他們提供瞭一條低成本培養“明星”的渠道,於是,生產“網紅”、推動“網紅”成為熱點、“網紅”後期推出IP衍生產品、甚至盈利等一系列鏈條式“網紅經濟”便形成瞭。如果觀察最近唱吧的動作:湖南衛視洪濤的加入,其實就能看到,它這條路子已經出具形狀瞭。

但是我們並不確定,究竟有多少“網紅”是真的“普通人”意外躥紅,還是被“包裝”和策劃。但無論是哪種情況,垂直社交產品的確給普通用戶提供瞭滿足自己興趣、愛好、實際需求甚至欲望的最便利條件,也滿足瞭他們的心理需求。

當然,這裡有一個邏輯不能顛倒。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沖著“網紅”才活躍在這些平臺上。而是他們根據自己的“興趣”、愛好、個人不同層次的需求才分流在不同的平臺上。但在這些平臺上,他們發現自己擁有這些“平等”權利,從而激發他們的信息生產,他們也在這些平臺上不斷自我塑造。

從2014年垂直社交產品的興起,到2015年“網紅”進入爆發期,這不是偶然。社交媒體環境的迅速變化,社交媒體產品的迭代加速,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我們意想不到的現象,而“網紅”現象是最直接的體現,而“網紅”們也成瞭這個特定階段最大的受益者。不早也不晚。

網紅“躥紅”的法寶是什麼?

“網紅”要紅必然離不開三個法寶:第一,TA生產的傳播內容;第二,TA的用戶是誰,或者誰喜歡TA並“捧”TA紅(目標對象);第三,TA抓住瞭哪些渠道分發內容,TA的內容通過怎樣的傳播路徑而達到量級傳播(工具路徑)。

1、傳播內容:多屬於“治愈系”網絡文化產品

整體上看網紅的作品會發現,他們的內容有以下幾種風格:逗比風(瘋);不羈風(瘋);奇葩風(瘋);搞笑風(瘋);火辣風(瘋);無厘頭風(瘋);美上天;醜到傢……內容類型也多是輕松類、搞笑類、娛樂類、社會熱點類。為什麼這樣的網紅作品能比較快的“脫穎而出”?

今天,我們已經到瞭一個物質極大豐富,信息極大飽和,節奏急劇加快,技術更新迅速,今天的技術或產品到明天就可能會過時,焦慮感爆棚,知識迭代超級迅速……在這樣的時代,這些變化讓人們一邊享受物質生活,一邊卻對社會、生活和大環境充滿瞭不確定感。因此,在這樣的時代轉型期或過渡期,人們需要有一些情緒出口,能夠釋放和緩解在這種環境中的壓力。所以,那些能夠讓大眾在某個時間段共同爆發的“釋放式”或“治愈系”文化產品,便極有可能成為“熱點”現象,並備受人們討論和關註。

我留意過微信上的熱點頻率陽台擴建,最頻繁的一次是,兩三天一個熱點。在一波波熱點出現後,你真的會發現,每一個熱點都有“全民娛樂”的潛質,並且也有極強的“治愈”效果。當大眾集中消費一個共同的熱點時,他們會達到一種集體興奮的狀態,直到等著下一個熱點到來。這種熱點波浪現象已經成為當前社交媒體環境中的一大現象和亮點。

並且,如今在社交媒體上,信息閱讀已經明顯分層。這些分層並不一定是社會地位,而是“信息需求口味”已經分層。在微信上,那些搞笑、段子、情感、輕松娛樂的內容擁有非常多的粉絲,而這個層次的用戶數量也非常大,他們不喜歡嚴肅話題,對互聯網上傳播的內容也不會深思。他們隻是通過這些內容得到瞭精神的釋放,有瞭快樂或者有瞭共鳴,也很容易引起分享欲和傳播。當這些內容越來越火爆時,就會形成滾雪球效應,直到“全民狂歡”達到共同的精神釋放。在社會轉型期,這的確會緩解社會壓力,讓網民找到情緒出口。

因此,大多數“用戶”對輕松娛樂的熱點更具傳播力,並且,通過這些“大多數人”的傳播,信息鏈條會很快打開,並迅速向周圍網狀式擴展。所以,“輕松娛樂”型信息或內容會更容易“走紅”,傳播量通常也會暴增。而那些“深度”類或嚴肅類話題內容,雖然在內容本身上來說,有較高價值,但並不會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,而是在小眾范圍內達到一定傳播量後就會封頂。所以現在有個說法:不能靠“閱讀量”或傳播的“火熱量”來判斷內容的價值。

2、目標對象:年輕人;更多網紅將生根於垂直社交產品

雖然這些“網紅”的作品能吸引大多數人的眼球,也能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,但TA們其實有較為明確的忠實粉絲群體,那就是年輕人,更確靜電油煙處理機切的說是90後年輕人。

我們看看2015年的大批網紅,他們中的多數是90後,他們活躍在各種垂直類社交媒體平臺或者二次元社交產品平臺上,他們的通用語言可能我們已經無法看懂。所以,當這些網紅們用一種“傲嬌”、“無厘頭”、“萌呆”、“我就是我”的表達方式來展現自己時,他們便獲得瞭這些年輕人的追捧,並且年輕人也最能解讀他們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想法,最能理解和接受他們的奇異獨特的方式,也最能get到年輕人的興奮點。這些網紅作品在最初階段能累積大批90後用戶群體的支持,從而提升瞭曝光和傳播力度,隨著曝光和傳播的進一步加大,再擴展到其他人群,引起更大范圍的網絡傳播。

並且,現在很多創業型垂直社交產品越來越想定位在90年輕人或者更年輕的人群(00後)身上,很多產品本身來說就是一個二次元社交圈子。這些垂直社交產品就像一個個蜂巢,有一定的運行規則,每個蜂巢裡都聚集著類似興趣、愛好、需求的年輕人圈子。“蜂巢”鼓勵年輕人不停地把信息、作品、觀點想法等“輸入”進來,又會把內部優秀的作品或信息“分享”出去。信息“輸入”和“輸出”的流動性越高,就意味著這個社交媒體平臺的“分享頻率”和“分享欲望”越高,那這個平臺圈子對年輕人的粘性就越大。(我們不要忘記,社交媒體存在的本質就是分享)

所以,現在有些娛樂類垂直社交產品在功能設計上著實下瞭苦工,比如,通過制定規則激勵年輕人踴躍“展現自己”,讓勇於“展示自我”的人受到更多關註,想辦法讓用戶之間互動頻繁(比如唱吧裡的拉票)從而激發所有人的參與熱情,讓那些勇敢者或優秀者脫穎而出成為平臺“網紅”等等。平臺的這些規則都會促進年輕人的“分享欲”和“參與度”,也能加快網紅的產出頻率。

未來,更多的網紅會紮根於垂直社交產品平臺,並從中萌芽、成長、包裝、在平臺上嶄露頭角、走出平臺、進入IP衍生階段,網紅鏈條將會更加成熟化。如今,中國互聯網20-29歲(90後)的年輕人占的比例最多,00後網民也正迎頭而上,對於這些有獨特想法的年輕人群體來說,他們對網紅的作品(內容)也將更加挑剔,單純靠炒作並不一定能贏得他們的認可,網紅門檻將會越來越高。

3、傳播路徑:從“好內容”多分發到更大范圍傳播

如上面所說,網紅在某一個垂直社交平臺上生產瞭好內容,也在這個平臺所屬的圈子裡圈住瞭一定量的粉絲,但這隻能說明,TA走出瞭第一步,隻在這個平臺的蕓蕓眾生中脫穎出來,但這不足以讓這個網紅紅遍大江南北。所以,這個時候傳播渠道、路徑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在今天的社交媒體時代,內容仍然越來越重要,但是內容要形成影響力的話,渠道分發能力就更加重要,渠道分發能力越強,引起整個網絡大范圍傳播的幾率就越高。

以前,一條新聞內容可能經過幾大門戶的報道和互相轉載,就能夠在整個網民中掀起波浪。就像曾經電視媒體能夠做到的那樣。但是,別忘瞭,今天的用戶已經越來越細分化,越來越分散並活躍在不同的垂直社交平臺圈子裡,並且這在年輕人群體中體現的會更加明顯。

再加上,不同的媒介如今都在修建自己的地盤,都希望將流量圈住,形成自傢平臺圈子的完整生態鏈條。所以除去平臺和平臺之間的定位、功能的差別之外,平臺為瞭自身發展來說,也並不會有太多意願互通信息。

所以,一條好內容單單在一個媒介平臺上隻能影響到這個平臺圈子裡的人,除非你的內容能夠很大程度引發這個圈子裡的人向外傳播,傳播到大眾社交媒體上(微博或微信),才有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傳播。當然,這裡說的是“可能”,但這個“可能性”單單依靠一個平臺的話,就會顯得小很多。如果一條內容,能夠同時分發到不同的垂直社交平臺,通過這種方式引起更大范圍、不同特點用戶的關註,那麼聯動式的傳播就更可能會形成。當然,這裡的邏輯是“可能性”或“幾率”更高,而不是說,隻要你在所有渠道分發瞭,就一定能火。

縱觀2015年出現的網紅以及2016年瞬間爆紅的Papi醬,分析他們最初階段的內容分發就可以看出,大多數網紅興起於貼吧(主要是百度貼吧)、短視頻社區(美拍、秒拍)、長視頻網站、興趣社交平臺(唱吧)、彈幕社區(A站、B站)等,這些地方都是年輕人最活躍的地方,並且他們在微博、微信上都有陣地。Papi醬在傳播渠道的利用方面就非常好,簡直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。

有的網紅看似一夜爆紅,但許多網紅其實在紅之前也經歷瞭一定時間的醞釀期。就像上面說到的,一開始在某些社交平臺上積累粉絲,小范圍傳播,小量曝光。然後他們經過不斷地內容生產,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粉絲,擴大第一批種子粉絲。當在各平臺的種子粉絲達到一定量的時候,更大面積范圍的分裂式、網狀傳播才會形成。

即便是紅的發紫的Papi醬也並不是一下子就紅瞭。她起初在微博上上傳的視頻風格並不十分突出和明顯,運作較長時間後,也並沒有引起比較大的關註。之後,Papi開始轉戰美拍、秒拍、小咖秀、A站B站等社區,生產的視頻內容也不斷更新進化,之後利用秒拍將聲音進行變聲處理,內容話題和風格進一步明朗化,這時才開始在這些垂直社交平臺上迅速積累大量粉絲。而後,又在微博上迅速形成傳播效應,在微信上引起大波瀾,一發不可收拾。所以,的確有這樣一個由“好內容”多分發——吸引更多關註——引發傳播點——再到更大范圍傳播的過程。

在這個路徑中,像微博、微信這樣的大眾社交媒體的作用是最重要的,但關鍵在於,在這些信息海量的平臺上要“紅”起來的成本太高瞭,一個是時間成本,另一個是對“傳播點”的要求越來越高。因為,人們已經看慣瞭各種熱點事件,已經適應瞭各種刺激,所以,你想引起微博微信上的最終爆發式傳播,就必須要在內容上更加努力、更加具有新意、更加具有傳播效應的點。

因此,未來隨著面向年輕人的垂直社交平臺的進一步成熟化,可能網紅鏈條和網紅經濟也會更加成熟。他們的傳播工具或渠道一定是全覆蓋的,這樣才會有更多可能性存在。而在傳播路徑上看,先在某些垂直社交平臺上打內圍賽,然後不斷積累能量和聲望,最後在微博或微信這樣的大社交媒體平臺可能才會引起全網傳播。

當然,未來對於是不是全民都知道的“網紅”可能已經不重要,重要的是,他們在這些平臺上非常突出,並且後續有很多延伸產品來發展事業。

網紅的助推器是什麼?

這裡的助推器,主要是分析那些能促就網紅“火”起來的背後心理因素。也就是,大傢為什電動床麼會“捧”TA紅?

1、 草根網紅助推器:認可和情景帶入感

我們前些年在熱炒“草根經濟”、“草根網紅”,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和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,社會普通人士可以通過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,引起社會的關註。於是,普通人抓住互聯網渠道表達自己的欲望是十分強烈的。直到微博為代表的互動性極強、開放性較大的“社交媒體”出現,普通人在網絡中表達觀點的欲望被進一步刺激,可以說,網絡真的成瞭人們的表達渠道和展示平臺。

比如,某個學校的校花長的好看就可以成為網紅。比如,某個人特別奇葩特別醜,也可以成為網紅。比如,某個學霸也可以成為網紅。比如,某個人的經歷特別慘,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某方面的成就,也可能成為網紅。這些“草根”一個共同點是:他們出自我們身邊,就在現實生活中,他們就是讓我們感覺能觸摸到的普通人。並且,他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點就夠瞭,憑借這一個點就可以迅速走紅。

而對於大多數網民來說,他們對於身邊的某些“草根網紅”更多具有一種“認可”心理。他們認為,“這些人不是大明星”,“他們就在我身邊”。這種“就在我身邊”的階層認同感會拉近“草根”和更多普通人的距離,形成一種天然的“親近感”。並且這種心理會促進更多“草根”或“普通大眾”對“草根網紅”的維護,促進普通大眾在互聯網上對“草根網紅”的傳播。這個過程有極強的“代入感”。

所謂的“代入感”意思是,普通大眾在傳播網紅的活動中,產生瞭一種自己代替瞭“網紅”或自己和“網紅”距離感很近,從而有一種身在其中的感覺。這種感覺一般在小說或遊戲中讀者或觀眾才會有的。

2、新生代“網紅”助推器:自我身份認同+信息分享欲 +自傳播精神

有人說,今天的新生代網紅已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草根”,想要當網紅甚至要有一定的“經濟基礎”和背景。這句話有一定道理。因為,隨著互聯網發展的慢慢成熟,滋養網紅的網絡媒介環境與之前已經有較大不同瞭,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。而且隨著網民主力人群越來越年輕化,原來草根網紅的那種成名方式顯得過於簡單和單純瞭。

今天“網紅”的不同之處在於,他們脫胎於年輕人,他們顯得更加專業化。他們在年輕人活躍的群體中獲得追捧,他們屬於他們,懂得他們的網絡語言,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,表達年輕人所想;越特立獨行,越與眾不同、標新立異,越能凸顯個性越好。可以說,今天的“網紅”可以體現現在年輕人的氣質、特點和風格。於是,淘寶在近日集結瞭幾十位新生代“網紅”拍攝的產品宣傳片中,那些我們都不認識的網紅,那些我們都不熟悉的標語和語言符號,卻是能夠在年輕人當中引起共鳴的。

之前做過不少關於90後的調查研究(看鈦媒體專題《九零後觀察》),並且一直在持續。我們發現,這些年輕人的確追求個性、與眾不同,自我認同非常高,他們伴隨互聯網成長,接觸的信息和知識更廣更多,有獨特想法。如果說今天的年輕人都有一個“網紅”心可能也不為過。

如果以往普通大眾對“草根網紅”有著“就在我身邊”的親近感,那麼今天的年輕人對新生代“網紅”則有著“與我一族”的同仇敵愾之氣。

所以,以往我們對“草根網紅”的認同靜電機安裝感,是對他人的認可。而今天年輕人對新生代網紅的認同則是“對自我身份的確定和認同”。年輕人感覺到“網紅”代表的是他們,而自己也可以代表年輕人,也可能成為“網紅”一員。

在對現在幾個典型垂直社交平臺的用戶規則研究後會發現,這些產品規則的設計都極大的彰顯瞭年輕人的“參與感”和“自我價值”的實現。

比如唱吧的社交激勵模式,隻要你覺得自己唱的好也夠膽量,那你可以隨時炫耀歌技,喜歡你的人和送花的人就會越來越多,你就會登上首頁達人榜。你上傳的作品越多,等級和稱號越高。你可以與“粉絲”互動,也可以通過分享作品到微博、QQ空間的方式獲得更多“粉絲”。比如美拍,在後期產品功能更新中加入瞭更多90後年輕人喜歡用的個性化表達方式,比如“表情文”,形成瞭“文字+聲音+圖片”的組合,激發年輕用戶隨時隨地拍攝和分享的欲求。而為瞭滿足年輕人對短視頻的消費需求,美拍增加瞭網頁版,方便瞭用戶在PC端的操作,而且促進瞭PC端的分享傳播。再看秒拍,增加各種設計風格和個性化視頻水印,提供視頻實時變聲功能,滿足瞭用戶個性化需求,你也可以10秒種成為“明星”;支持同步微博、微信、QQ空間等功能,促進用戶的傳播。

還有像一些視頻網站,增加彈幕功能,激發年輕人實時參與的熱情。為什麼有些網紅劇,劇情很爛,卻收視超高。其實,彈幕起瞭很強作用。年輕人或許在看劇時已超出內容本身,而是為瞭能夠吐槽,越狗血的劇情越能引發槽點。大傢更像是奔槽點而去,而不是劇情本身。

我們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,這些產品設計都在讓年輕人成為“主角”,讓年輕人最大化“彰顯自我”,激發他們的內容創作精神和內容分享欲望,提高他們的參與感,增強他們自己向外“傳播”的能力,讓年輕人感覺到“我也能備受矚目”。

所以,唱吧、美拍、秒拍等這樣的垂直社交平臺的確培養瞭許多新生代網紅。那些讓年輕人感到“我也可以”的功能設計也是非常成功的。就像前面所講,個人“成名”的權利在這些平臺上被最大化尊重,每個人“被突出顯示”出來的概率相差無幾,這會激發年輕人不停地在這個圈子平臺上生產“新作品”,並積極地在內部和在外部傳播自己的“作品”。

因此,個人認為,未來網紅將更多生根於垂直社交平臺。而且,隨著垂直社交平臺的不斷興起和成熟化發展,它們更具備制造網紅的能力,也能夠建立網紅生產的規則和路子。

如何成為網紅?




最後附上10條“網紅養成計”:

如果你想當網紅,首先你需要有“豁出去”的精神。其次,你要具備一定才能,最重要的是能夠生產“好內容”,明白你到底“賣什麼”。抓住各種垂直社交產品渠道,選擇幾個紮根下去。積極上傳個人作品,積極與各種人互動,讓他們成為你的粉絲,鼓勵他們傳播你的作品盯住年輕人的口味,並且也要深諳互聯網“大多數人”的口味,畢竟娛樂、獵奇、輕松搞笑、無厘頭等內容風格才是他們最愛。想好你紅瞭之後,該怎麼辦?管他呢,先紅瞭再說。紅的過程有的比較短,有的的確需要一定時間的潛伏期。所以,如果你以網紅為目的,那麼一定熬得住潛伏期的寂寞,並堅持創造新內容好內容。再告訴你,網紅鏈條可能會慢慢成熟,可能也會朝專業化方向發展,所以看別人當網紅容易,其實可能會越來越難,要求也越來越高。雖然人人都有可能,但有時真不可能。三四而後行。如果你想做某垂直領域的社交產品,並希望做網紅經濟,那麼在功能設計上盡可能激發用戶的分享欲和傳播精神,並且保護他們的分享欲,把他們的分享欲變成你的附加產品。該“網紅養成計”本著客觀觀察提出理論化的方法和建議,理論上可能可行,但市場千變萬化、人心復雜,影響因素又太多,所以如果你沒有紅也不要來找我~~註:本文為青島理工大學新木野養生會館-官方網站媒體傳播研究所關於“網紅傳播”主題的項目考察內容。

本文來源:鈦媒體

責任編輯:張潔_NT5630



264DB1160DE7E3CB
arrow
arrow

    ffn39vk2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